top of page
Glass of Milk
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矛盾的敘述
(Journey Through History - New Topic Based Series 1)

DITTRICH, Klaus 博士

請注意:本文原以英文撰寫,本頁提供的自動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原文為準。

CHENG, Rita K.L., HUI, Ka Yin, Journey through History – New Topic Based Series 1, Hong Kong, Aristo Educational Press Ltd., 256 p.

 

Journey through History - New Topic Based Series 1是一本為香港中一學生而設的歷史教科書。它以「地區文明的誕生與互動」為特徵,為整個初中歷史課程三個主要年代主題中的第一個,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學生將承上啟下學習「西方的成長與擴張」(中二)和「邁向多元且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三)主題。本書分為四個大主題,學生在一學年中討論這些主題。這篇評論根據當前(主要是英語)關於世界歷史作為研究和教學領域的辯論進行討論。

 

第一個主題是「人類需求:過去和現在」。它討論了從人類起源直到西曆前一紀元的人類歷史。因此,此書從類人猿和最初的人類的出現開始敘述,跳過能一直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等的歷史背景。學生學習「人類出自非洲」的學說,這是主要的解釋,以說明各種原始人類物種在非洲出現並以持續的浪潮遷移到其他大陸。第11頁上的地圖提供了在整個歐亞大陸不同地方生活的不同形式的原始人類物種的示例,從而使讀者相信人類的多區域起源說,並促使學生認為在不同地方出現了不同種的人類。一張介紹智人從非洲大遷徙到其他大陸的地圖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作為物種在地球上的散佈。然後,本主題介紹了人類舊時的舊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講述作為獵人和採集者的人類,以及後來的新石器時代和開始從事農業和在聚落生活的人類。

 

書中錯過介紹這個大遷徙是由環境因素(即冰河時代的終結)至關重要地所致的機會。隨後,該主題介紹了從公元前4000年開始出現的社會中的「文明」概念。文明社會是城市化的,技術先進的,使用書寫系統的,並且具有復雜的政府和宗教制度。儘管有必要簡化中一學生的工作,但人們還是希望對“文明”一詞進行更反思的討論,因為這一概念,尤其是在反對“野蠻主義”的過程中,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一直被濫用。然後,本主題概述了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谷和黃河谷地的四個主要早期文明,甚至對美洲地區都有一個簡短的展望。在試圖或多或少平均地討論整個非洲-歐亞大陸的第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時,本主題介紹了世界文明的比較歷史。在本主題中,中國被視為世界的一部分。

 

下一個主題「歐洲文明的發展」涵蓋了從古希臘到中世紀末期的時期。在希臘時期,將城邦斯巴達和雅典進行了比較,在羅馬時期,解釋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演變。該主題特別關注主要政治概念,例如寡頭政治,民主和共和國,還介紹了重要的文明成就,例如法律,藝術建築和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隨後,封建社會,莊園制和騎士制度得到介紹為中世紀歐洲的主要特徵。在中世紀的最後幾個世紀,本章還探討了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尷尬的是,隨後對基督教及其強大的影響進行了單獨的討論,而這是以前未曾提及的,這迫使作者跳回到西曆初期。十四世紀的瘟疫或黑死病是結束中世紀的事件之一。沒有提及與古希臘和羅馬同時代的其他古典社會,例如中國的漢朝或印度的莫里揚帝國。提供從古希臘和羅馬到中世紀(進而到現代)歐洲的家譜,並在很大程度上省略與其他大洲的聯繫,這顯然是歐洲中心的話題。憑藉其西方文明的敘述,這是教科書中最經典的一章。但是,在本章中有兩個世界其他地區出現的情況。我們對移民運動進行了簡短的比較,這些運動使西羅馬帝國和金朝在大致相同的歷史時刻淪陷。其次,本章喚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為中世紀的終結做出了貢獻。僅用短短的一句話提到的後一種說法就很有意義,因為它破壞了從古代和中世紀社會到歐洲早期現代性的所謂歐洲中心連續性。歐洲沒有通過自身獲得力量,而是僅僅因為進口了東方(阿拉伯)知識而獲得了力量。下一章將提供此想法的基本原理。

 

該課程新引入了「中世紀中世紀歐洲和亞洲之間伊斯蘭文明的興起和文化互動」。伊斯蘭文明的呈現只是該主題的一個關注點,因為它主要處理歐亞大陸社會之間的文化聯繫。因此,本主題從解釋伊斯蘭教的出現,其宗教基礎以及遜尼派和什葉派形式之間的分歧開始。 「阿拉伯帝國」(在研究文獻中並不常用)是從它的早期擴展直到其分散注意力的幾個世紀之後通過伊比利亞半島的Reconquista和蒙古人入侵而產生的。指出了伊斯蘭世界在數學,醫學,文學等領域的文明成就。除了其固有特徵外,伊斯蘭世界還被視為與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中心十字路口,與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緊密相連。例如,學生了解到,造紙的知識是從中國穿越阿拉伯世界到歐洲的技術之一。該主題強調了伊斯蘭科學的優越性並強調了其對歐洲的崛起的貢獻,並介紹了反歐洲中心的觀點。當對比基督教歐洲和伊斯蘭世界中受傷患者的治療時,這一點變得尤為明顯:在前者中,與會者只是祈禱並觀察患者的死亡,而在後者中,治療是基於科學合理性,通常可以挽救患者。通過強調跨境聯繫以及人,物和思想的流通,這一主題無疑是該卷史上最具創新性的。該主題介紹了中國如何通過陸路和海路與西風域相連,但是由於沒有討論中國(和印度),因此沒有提及唐朝。

 

最後一個主題是「香港早期地區的歷史,文化與遺產」。它介紹了今天香港境內的第一個定居點,並遵循了直到今天的一系列主要傳統和社會結構。反覆提及「內地人來香港居住」。在沒有「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類的實體存在的時間段內,這些術語會造成混淆和誤導。然後,很多話題都談到了過去幾十年當地節日的發展。從對歐亞大陸的宏觀歷史觀察到人種志豐富且按時間順序分離的本地歷史的突然轉變肯定是有問題的。當然,本章反映了當前中學課程的要求。但是,畢竟,人們會問為什麼香港被視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將香港歷史與中國歷史融合起來可能更有意義。另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是使用香港的環境來說明上一部分的宏觀歷史發展,但是這種方法可能同樣具有挑戰性。

 

該書的四個主題以四種不同的史學傳統為基礎,提供了四種不同的敘述:文明比較,西方文明,歐亞聯繫和當地歷史。因此,教科書講述了四個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沒有組合成一個連貫的合奏,也沒有在邏輯上相互遵循。在不同部分之間沒有有意義的聯繫,而學生將很難自己建立這些聯繫。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和迷失方向。

 

從這個意義上說,數量反映了香港身份的困擾。從這本教科書中可以看出,香港是在盎格魯-撒克遜統治下的殖民地過去,歐亞大陸新連通性的有抱負的未來與當地傳統之間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本書的各個主題代表著不同的政治計劃。歐洲文明的引入是為了捍衛民主,而雅典與美國和法國的革命之間卻有著直接的聯繫(很多人認為這是過時的)。這樣的框架最終使橫跨大西洋的大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統治地位合法化。另一方面,以阿拉伯領域為中心的關於文化交往的主題突出了歐亞大陸的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歐洲在這裡似乎是長期劣等的回水,只能因為吸收了中國和阿拉伯知識而上升。這種解釋目前是常識,但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表示歐亞大陸長期處於歐洲統治之下的那些地區的複興。輝煌的中世紀過去宣告了未來。因此,有關伊斯蘭的新話題不僅討論了阿拉伯文明,而且還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理解歐亞歷史的方式。這裡提到「一帶一路」項目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這個話題本身就是在中國的領導下,在整個歐亞大陸建立新的聯繫。此外,香港的主題代表著一種地方主義的態度,儘管其政治野心並未明確闡明。

 

也許這種雜音實際上代表了最好的世界歷史。人類生活以一種混亂的方式發展,每一次嘗試將其置於連貫的敘事中,都意味著一種權力行為會帶來許多問題。儘管如此,在整個中學歷史課程中,香港學生可能會從更具凝聚力的整體敘述中受益。還可以嘗試更平等地對待世界所有地區。

 

在這本教科書中,中國常常不被視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當然,這可以通過將課程分為“歷史”和獨特的“中國歷史”來解釋,它們構成了香港的不同學科。儘管如此,學生仍可以從在全球背景下研究中國中受益,這將使他們能夠從自己的文化背景出發探索世界。這不僅適用於唐朝的歐亞關係。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在古典社會時期也進行了啟發性的比較。

 

關於教科書的風格,可以說最後一句話。可以感覺到作者是如何嘗試使用一種簡單的語言的,從而使該文本讓學生容易理解。但是,這些解釋常常令人困惑。許多被動構造使文本變得晦澀而不是容易。為了更好地解釋複雜的問題,這裡和這裡將需要更多的文字。作者應該更多地信任學生觀眾的才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