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與外交”
許國惠博士
現代初中中國歷史。作者: 呂振基、陳贊永;編審: 譚松壽、陳佳榮。現代教育出版社,2014年。
該章節涉及的內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至2000年間的內政與外交。從頁數來說本章共45頁,其中概要部分4頁(260-263),內政部分26頁(264-289),外交部分16頁(290-305)。從數量上看,教學的重點內容或者說大部分內容為內政部分。整體來看,教學的內容基本涵蓋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但在史料的選用與具體的歷史敘述中存在著一定程度偏差。下文就逐一部分就這一章節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
就概要部分來說,編寫者首先以簡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這一章中將要學習的內容,除了一段文字簡介外,還列出了“重要人物、重要史事、重要地方”等內容讓學生預先清楚這一階段學習的重點。其中概要部分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為鞏固統治,先後進行土改、鎮反、三反、五反等經濟和政治運動。”[1]這一段話似乎未能以比較客觀的方式總結那一時期各種政策,而且很可能讓學生在學習一開始就產生一種中共所制定的種種政策都是為了私利,其目的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且將黨的利益擺在國家與人民之前的看法。
建議教科書編寫時力求能教育學生盡量以客觀的態度對待歷史,最好是能讓學生通過一手原始文獻了解不同的可能性,比如看當時的報紙報導,刊物文章,重要領導人的文章,知識分子在當年寫的文字等,而不是一開始就定立一個明顯帶有傾向性的結論。這個灌輸式的做法,不是最有利於學生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方法。
第二段關於外交方面的簡介,則在一開始寫道:“中共建國後,採取“一邊倒”的親蘇外交政策,與美國關係惡劣。”[2] 在沒有解釋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教科書中的這樣一段話可能會給學生一種“中國主動選擇了親近蘇聯而排斥美國”的偏頗認識,並可能導致學生帶著這種先入為主的觀點進行之後的學習。建議可以讓學生知道在冷戰爆發的歷史背景下,當時中國的外交選擇有那些。另外,也要讓學生們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其他外交情況。
而在下一頁的“學習重點”部分看到編者在編寫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前30年時期”似乎帶有的一種不客觀的態度。這一頁將本章的學習重點分為四部分:“知識”、“態度”、“技能”,以及五個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其中態度部分提到以下四點:“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經驗,明白冒進和浮誇作風的害處;從紅衛兵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認識盲目崇拜偶像的害處;從認識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培養關心國家發展的態度;認識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學會關心時事,放眼世界。”[3]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是否應該讓學生抱有某種“態度”去看待和學習某些歷史事件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如果教科書實在要講 “態度”,那麼也應該給予學生一些比較開放式、比較客觀的態度,而不能就個人喜好一邊倒地灌輸完全負面的態度給學生,這樣會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比如教科書裏教學生 “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經驗,明白冒進和浮誇作風的害處;從紅衛兵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認識盲目崇拜偶像的害處”,這樣簡化歷史事件去教育學生,學生只能一面倒地將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看成可笑幼稚的歷史事件,而對於人民公社和文革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東西、更值得反省的問題則一點都學不到。人類歷史的複雜性就在這個簡單的灌輸的過程中完全被忽略了。
在“內政”部分還是建議以客觀的態度去選擇史料以及解讀歷史事件。比如,對於鎮反運動的敘述旁,課本添加了一個“閱讀角”,小標題為“製造恐怖的運動”,其內容則從Meisner的專著《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引用了一句話:“如果說這場(鎮反)運動的目的是製造公開的恐懼和恐怖氣氛,及清除國家潛在的反對者,那麼這場運動是十分成功的。”[4] 教科書添加了“閱讀角”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學生就鎮反運動多閱讀一些學者的觀點,然後可以進行深入一點的討論嗎?Maurice Meisner一書寫得挺好的,值得一讀。要是想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多閱讀一些好學者的觀點,建議教科書可以在這一節最後引一篇(短篇)Meisner有關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而應該避免只引一個短句,這樣很容易有“斷章取義”之嫌,而且也容易使人懷疑教科書刻意引導學生得出一個主觀的結論。
教科書在第270頁的“史事追蹤”一欄裡就對“反右運動”展開了比較具體的討論,在該欄左側畫有一個男學生的卡通形象,通過這個男學生之口說道:“人無信不立,作為政府更應如此,否則只會破壞政府的誠信,損害政府與人民的關係。”[5]感覺這句話配上反右運動的討論,教科書有引導學生得出某一種結論的問題,比如可能會讓學生產生一種“中國政府言而無信”的印象。建議教科書應以客觀的態度教育學生,讓他們了解反右運動多方面的背景。也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好學者的觀點,比如Meisner對反右運動就有一個非常深刻的看法,建議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有多方面的認識,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有利於讓學生看到人類歷史的複雜性。
以上意見僅供有需要人士參考。
[1] 頁260
[2] 同上
[3] 頁261
[4] 頁266
[5] 頁270